類風溼關節炎
症狀介紹:
- 起床時關節僵硬。
- 對稱性關節腫脹。
- 一個;以上關節的疼痛及觸痛。
- 一個關節以上的腫脹。
- 三個月內有一個關節以上出現腫脹。
- 關節處有小結節。
- 血液檢查類風濕關節炎因子(RA Factor)呈陽性。
前五項症狀須持續至少6周以上,一般先侵犯手指及腕部關節。患者會覺得疲倦、蒼白、食慾不佳,發燒。長時間後,可能出現關節變形。
發生原因:
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,導致有過多自體抗體(類風濕性因子),不但會對抗外來病菌,同時也破壞體內正常細胞。此為全身性系統疾病。
物理治療介入方式:
- 休息:在日常生活中,需要適當調整工作和休息的時間,每天至少睡眠達到8小時為主。
- 熱療與冷療:熱敷或蠟療可以減輕肌肉與關節疼痛,使關節活動度增加。冰敷可抑制腫脹而止痛。
- 運動治療:適度的運動可避免關節的攣縮,以不引起疼痛為主。如主動及被動性關節活動。另外,可進行游泳等非承重的運動,此利用水的浮力,以減少過度的關節承重,改善肌力。
- 副木的使用:使關節維持在適當功能性角度,並穩固關節。
- 行動輔助器及環境改造:如特製拐、助行器或環境改造,如如廁椅,座椅改造,可增加生活獨立性。
居家運動:
使用較大的關節活動、避免關節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、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、調整作息時間,這些均可保護受傷關節。急性期以休息為主。疼痛減少時可漸進進行非承重運動訓練,以預防關節變形並改善肌力。運動頻率及時間可逐漸增加,主要以不引起疼痛為考量。
預防之道:
採用保護小關節的方法,如減少用手指擠壓物品,可用手掌按壓,避免關節過度施力。